党建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活动
传承科学家精神-助力马铃薯产业发展
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人:sysadmin | 发布时间:2022-06-30 | 浏览次数:4145 

2022年6月27日,在“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前往哈尔滨市呼兰区,调研考察东农系列马铃薯新品种长势并进行技术指导。副会长吕文河,秘书长石瑛等专家对当地农民进行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为当地引进马铃薯新品种,将学会党建工作与科技服务相结合,将科技服务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1973年,我国著名马铃薯专家,东北农学院(现东北农业大学)李景华教授为了能找到一块比较稳定的实验基地,他借“开门搞实验”之机,全家迁往呼兰县城镇公社富强大队落户。他晨耕夕做,精心试验,提出了“利用马铃薯实生种子结下的实生薯留种防止退化”的理论,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代马铃薯极早熟品种“东农303”。在他的带领下,富强村也成了呼兰县的富裕村,成为黑龙江省马铃薯良种试验基地,每年种植良种200公顷,提供种薯500万公斤,农民仅此一项年人均收入就达3000元。吃水不忘打井人,1997年,在李景华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富强村村民自发地在村头为其刻石立碑,以缅怀这位致富一方乡亲的领路人。

在李景华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影响下,经过一代又一代马铃薯人的努力,如今呼兰区作为马铃薯产销大区,近年来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效益也逐年增加,并逐渐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但种植品种单一成为了目前呼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阻碍,该地区主要种植鲜食马铃薯品种尤金,加工专用型品种匮乏,为突破这一局限,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专家为当地引进了一系列东农马铃薯新品种,如淀粉加工型品种东农310等,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呼兰区马铃薯加工产业链,助力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

党建3.png



版权所有: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   copyright©potato.chinacrops.org   京ICP备15008789号-2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农业大学   电话:0451-55190370
   邮编:150030    e-mail: china-potato@163.com